現今社會的親子關係之所以產生問題,基本上是以下三個原因:
一、過度溺愛。
二、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資產。
三、現在的孩子不知感恩。
果真如此,我們這一代父母應該怎麼做?
講正題之前,請先看一篇網路流傳的文章:
〈牽掛草莓族──你不會永遠十七歲〉
屬於草莓族的兒子即將退伍,最後一次放假,一進家門就說:「買輛車給我吧。下禮拜,我要開車回部隊領退伍令。」
役期近兩年,能安然而退,身為父親,按說該高興才對,沒想到我卻心情低沉,思前想後,久久無法回應他的請求。
記得送他入伍時,耳提面命他注意言行,軍令如山,不得輕忽,他卻不改輕佻地說:「國家靠我去救,一定毀了!」
我殷切期待,他經歷軍隊磨練,可能會較成熟穩健,事實上依然故我,不禁長嘆,難道這就是所謂一輩子的牽掛?
他回家後,丟下行李就想溜,我輕聲問他:「退伍後有什麼規劃呀?」他成竹在胸答:「K書準備參加十月的考試啊!」
他可算得精,當初以考試之名,申請延後入營,足足玩了三個月;現在,他要故技重施,算算,又有幾個月好混了。
看我陷入沉思,他倒反過來勸慰我:「爸,您不用操心,家裡多我一人,也不過加雙筷子而已。」
話說得可美啦,事實不是這麼回事。猶記得,我常常張羅好飯菜請他入座,他探身一瞧,轉身走人:「我吃泡麵。」
我算了算,桌上大大小小有十道菜,辛苦的老媽還在廚房揮汗如雨,聽兒子要泡麵,氣得差點提菜刀追出來。
當兵期間,他返家一定帶回大包髒衣物,老媽邊洗邊搖頭,我還得不時說「以色列戰士的母親驕傲晾征衣」的故事來安慰她,而兒子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心態,教人擔心。
在家,日上三竿,老媽去催駕,兒子說:「人家晚睡,幹嘛要早起?」
母親追問:「那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?怎麼一點都不急?」
只聽他灑脫地笑說:「急?急什麼?妳去探聽一下,我們這屆法律系兩班,有幾個人在上班?就算去上班,每月不到三萬元的薪水能幹什麼?」
母親焦慮地再問:「那你總要努力準備吧?」
他顯得不耐地回答:「考試哪有這麼簡單,有學長考了十年,還在考呢!」
如此這般,不是擺明要父母再養他十年,先預告,請不必沒見識,不要如此大驚小怪嗎?
他翻身睡到自然醒,哪管母親的長嘆。
聽他口吻,讓我想起他大學四年用手機、換機車的行為。
他讀書學費父母全包,吃住在家,每月另支一萬元零用錢,卻入不敷出,非要去打工,收入全用在無謂的消費上,像手機通話費,至少兩三千元,動輒五六千元。
而且每當新款手機上市開始廣告,他就恨不得趕快丟掉手邊用的。
有次在網咖打工,手機被偷,他不但不怪竊賊,還心存感激地說:「真謝謝他偷得好,正想換支新的。」
另一件事是,有天晚上,他搭計程車回家,一進門就說:「爸,幫我付車錢,機車壞了,丟在路邊。」
接著,上演除非包計程車接送,否則沒新車、上學免談的戲碼。
我與老妻尋尋覓覓,好不容易找到丟在天橋下的機車,推好遠去送修再騎回家。
老妻一路開罵:「這就是你教的好兒子?」
他的交通違規罰單,更讓郵差送到手軟,違規事由五花八門,例如未戴安全帽、違規停車、闖紅燈……。有一次,罰單出現「棄車逃逸,逕行舉發」,如果不是繳納罰款才領回被交警拆走的車牌,我還相信他所說車牌被偷,而且天天催他報警呢。
至於打工,薪資還沒進帳,要怎麼花已計畫好,只要今天領錢,明天鐵定不見人影,散盡錢財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。
他不是月光族,應該叫日光族才貼切。
他追求時尚名牌更是不在話下,尤其運動鞋非名牌絕不穿,他的理論:「我不是虛榮,你總不願見到你寶貝兒子的腳受傷吧?」
所以,父母親買三百九十九元的地攤貨,兒子買價近十倍的旗艦級精品,是理所當然,好像中外古今皆如此,否則怎配當孝順的好父母?
有次與老妻私下檢討,是否該多鼓勵少責難,妻遞給我筆和紙說:「要鼓勵總該找出優點吧?來,給你十分鐘,把你寶貝兒子的好德性列出來看看。」
不瞞你說,我用超過妻給的時限好幾倍的時間,竟然寫不出一個字!
我猛然驚醒:事態嚴重!
兒啊!老爸急於告訴你的一句話是:你不會永遠只有十七歲,快點醒過來吧!
看完這篇文章,請問有什麼感想?
很不獨立、沒有出息的兒子?或是……,自作自受的父母?
請記住一條叢林法則:再兇的狼也不敢挑戰獅子!
就社會的結構而言,如果孩子是狼,父母就是食物鏈中更高一階的獅子。
沒有狼敢挑戰獅子。
否則,那肯定是一隻病獅。
拿這條叢林法則檢視前面的文章,與其說孩子有問題,不如說父母有問題。
最起碼,必然是父母先有問題──沒有把兒女教好。
天下的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個樣,沒有誰比誰好,也沒有誰比誰壞,之所以後來變了樣,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。
不要把問題推給學校或社會,「家」要負大部分的責任。
也因此,當你對孩子極度不滿,建議先從以下三個角度檢討自己:
一、提供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
對孩子而言,一個充滿愛的家庭,大體上包含以下三個條件:
(一)父母相愛、絕少吵架,兩人沒有離婚的危機。
(二)只要回到家,不是爸爸在就是媽媽在,不會讓孩子有孤獨、冷清的感覺。
(三)全家人相處的時候,經常能保持輕鬆愉快的氣氛。
上述三條往日典型家庭的「基本配備」,請問,如今有多少家庭做得到?
如果做不到,又該如何?
最低限度,是要讓孩子能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、愛,以及無私無我的支持!
不要把「無私無我的支持」解釋成物質方面的予取予求。
支持是一種精神力量──相信父母永遠站在他這一邊,相信家是他永遠的庇護所!
特別是當孩子在外面累的時候、難過的時候、孤獨的時候,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回家。
因為回到家,孩子會有全然放鬆的安全感。
二、對於孩子的個人事務,給予充分的自由
教育是非常高段的藝術,即使是兒教專家,也不見得能「對人對事」的做好。
假如你不是專家,又因太忙,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和精力,那麼對孩子的個人事務就是少管為妙!
什麼是孩子的個人事務?
他的交友、他的環境、他的習慣、他的理想抱負、他的求學就業……,那全是他的個人事務。
父母可以在旁邊冷靜觀察,必要時做一些引導,切不可抱持「孩子一定要聽從」的想法。
孩子的人生由他自己負責──這就是我對兒女教育的最基本原則。
你要牢牢地記住這個原則。
更要想盡方法,讓孩子清楚地明白這個原則。
他死他活、他好他壞、他成功他失敗……,那全屬於他個人。父母頂多就是在旁邊沾一點光、流一把淚,其他又能奈何?
三、約束孩子「侵犯他人」的言行
既然身為父母,對於孩子的「不當言行」就有管教的必要。
不過,重點在什麼是「不當言行」?
就我的標準只有一項:侵犯到他人──這句話似乎也不太容易明確界定。
舉個例子好了。
假如孩子有自己的房間,管他房裡如何擺設、亂成什麼樣子,父母不單不管,也不可以幫忙收拾。可是,一旦到了客廳──家人共同的生活區域──那就由不得他。
一、過度溺愛。
二、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資產。
三、現在的孩子不知感恩。
果真如此,我們這一代父母應該怎麼做?
講正題之前,請先看一篇網路流傳的文章:
〈牽掛草莓族──你不會永遠十七歲〉
屬於草莓族的兒子即將退伍,最後一次放假,一進家門就說:「買輛車給我吧。下禮拜,我要開車回部隊領退伍令。」
役期近兩年,能安然而退,身為父親,按說該高興才對,沒想到我卻心情低沉,思前想後,久久無法回應他的請求。
記得送他入伍時,耳提面命他注意言行,軍令如山,不得輕忽,他卻不改輕佻地說:「國家靠我去救,一定毀了!」
我殷切期待,他經歷軍隊磨練,可能會較成熟穩健,事實上依然故我,不禁長嘆,難道這就是所謂一輩子的牽掛?
他回家後,丟下行李就想溜,我輕聲問他:「退伍後有什麼規劃呀?」他成竹在胸答:「K書準備參加十月的考試啊!」
他可算得精,當初以考試之名,申請延後入營,足足玩了三個月;現在,他要故技重施,算算,又有幾個月好混了。
看我陷入沉思,他倒反過來勸慰我:「爸,您不用操心,家裡多我一人,也不過加雙筷子而已。」
話說得可美啦,事實不是這麼回事。猶記得,我常常張羅好飯菜請他入座,他探身一瞧,轉身走人:「我吃泡麵。」
我算了算,桌上大大小小有十道菜,辛苦的老媽還在廚房揮汗如雨,聽兒子要泡麵,氣得差點提菜刀追出來。
當兵期間,他返家一定帶回大包髒衣物,老媽邊洗邊搖頭,我還得不時說「以色列戰士的母親驕傲晾征衣」的故事來安慰她,而兒子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心態,教人擔心。
在家,日上三竿,老媽去催駕,兒子說:「人家晚睡,幹嘛要早起?」
母親追問:「那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?怎麼一點都不急?」
只聽他灑脫地笑說:「急?急什麼?妳去探聽一下,我們這屆法律系兩班,有幾個人在上班?就算去上班,每月不到三萬元的薪水能幹什麼?」
母親焦慮地再問:「那你總要努力準備吧?」
他顯得不耐地回答:「考試哪有這麼簡單,有學長考了十年,還在考呢!」
如此這般,不是擺明要父母再養他十年,先預告,請不必沒見識,不要如此大驚小怪嗎?
他翻身睡到自然醒,哪管母親的長嘆。
聽他口吻,讓我想起他大學四年用手機、換機車的行為。
他讀書學費父母全包,吃住在家,每月另支一萬元零用錢,卻入不敷出,非要去打工,收入全用在無謂的消費上,像手機通話費,至少兩三千元,動輒五六千元。
而且每當新款手機上市開始廣告,他就恨不得趕快丟掉手邊用的。
有次在網咖打工,手機被偷,他不但不怪竊賊,還心存感激地說:「真謝謝他偷得好,正想換支新的。」
另一件事是,有天晚上,他搭計程車回家,一進門就說:「爸,幫我付車錢,機車壞了,丟在路邊。」
接著,上演除非包計程車接送,否則沒新車、上學免談的戲碼。
我與老妻尋尋覓覓,好不容易找到丟在天橋下的機車,推好遠去送修再騎回家。
老妻一路開罵:「這就是你教的好兒子?」
他的交通違規罰單,更讓郵差送到手軟,違規事由五花八門,例如未戴安全帽、違規停車、闖紅燈……。有一次,罰單出現「棄車逃逸,逕行舉發」,如果不是繳納罰款才領回被交警拆走的車牌,我還相信他所說車牌被偷,而且天天催他報警呢。
至於打工,薪資還沒進帳,要怎麼花已計畫好,只要今天領錢,明天鐵定不見人影,散盡錢財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。
他不是月光族,應該叫日光族才貼切。
他追求時尚名牌更是不在話下,尤其運動鞋非名牌絕不穿,他的理論:「我不是虛榮,你總不願見到你寶貝兒子的腳受傷吧?」
所以,父母親買三百九十九元的地攤貨,兒子買價近十倍的旗艦級精品,是理所當然,好像中外古今皆如此,否則怎配當孝順的好父母?
有次與老妻私下檢討,是否該多鼓勵少責難,妻遞給我筆和紙說:「要鼓勵總該找出優點吧?來,給你十分鐘,把你寶貝兒子的好德性列出來看看。」
不瞞你說,我用超過妻給的時限好幾倍的時間,竟然寫不出一個字!
我猛然驚醒:事態嚴重!
兒啊!老爸急於告訴你的一句話是:你不會永遠只有十七歲,快點醒過來吧!
看完這篇文章,請問有什麼感想?
很不獨立、沒有出息的兒子?或是……,自作自受的父母?
請記住一條叢林法則:再兇的狼也不敢挑戰獅子!
就社會的結構而言,如果孩子是狼,父母就是食物鏈中更高一階的獅子。
沒有狼敢挑戰獅子。
否則,那肯定是一隻病獅。
拿這條叢林法則檢視前面的文章,與其說孩子有問題,不如說父母有問題。
最起碼,必然是父母先有問題──沒有把兒女教好。
天下的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個樣,沒有誰比誰好,也沒有誰比誰壞,之所以後來變了樣,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。
不要把問題推給學校或社會,「家」要負大部分的責任。
也因此,當你對孩子極度不滿,建議先從以下三個角度檢討自己:
一、提供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
對孩子而言,一個充滿愛的家庭,大體上包含以下三個條件:
(一)父母相愛、絕少吵架,兩人沒有離婚的危機。
(二)只要回到家,不是爸爸在就是媽媽在,不會讓孩子有孤獨、冷清的感覺。
(三)全家人相處的時候,經常能保持輕鬆愉快的氣氛。
上述三條往日典型家庭的「基本配備」,請問,如今有多少家庭做得到?
如果做不到,又該如何?
最低限度,是要讓孩子能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、愛,以及無私無我的支持!
不要把「無私無我的支持」解釋成物質方面的予取予求。
支持是一種精神力量──相信父母永遠站在他這一邊,相信家是他永遠的庇護所!
特別是當孩子在外面累的時候、難過的時候、孤獨的時候,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回家。
因為回到家,孩子會有全然放鬆的安全感。
二、對於孩子的個人事務,給予充分的自由
教育是非常高段的藝術,即使是兒教專家,也不見得能「對人對事」的做好。
假如你不是專家,又因太忙,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和精力,那麼對孩子的個人事務就是少管為妙!
什麼是孩子的個人事務?
他的交友、他的環境、他的習慣、他的理想抱負、他的求學就業……,那全是他的個人事務。
父母可以在旁邊冷靜觀察,必要時做一些引導,切不可抱持「孩子一定要聽從」的想法。
孩子的人生由他自己負責──這就是我對兒女教育的最基本原則。
你要牢牢地記住這個原則。
更要想盡方法,讓孩子清楚地明白這個原則。
他死他活、他好他壞、他成功他失敗……,那全屬於他個人。父母頂多就是在旁邊沾一點光、流一把淚,其他又能奈何?
三、約束孩子「侵犯他人」的言行
既然身為父母,對於孩子的「不當言行」就有管教的必要。
不過,重點在什麼是「不當言行」?
就我的標準只有一項:侵犯到他人──這句話似乎也不太容易明確界定。
舉個例子好了。
假如孩子有自己的房間,管他房裡如何擺設、亂成什麼樣子,父母不單不管,也不可以幫忙收拾。可是,一旦到了客廳──家人共同的生活區域──那就由不得他。
以上三點說起來很簡短,做起來卻很複雜也很難。
尤其是第一點──提供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──是親子關係成敗的關鍵!
假如做得到第一點,第二點、第三點卻做得不完全,孩子也不會出太大的問題。
否則,即使你投入幾倍的時間和精力,效果也不會好。
最糟糕的是家中沒有愛,父母又不管,如此只會讓孩子走上毀滅之途。
愛是一個家庭最強大的凝聚力!
這種凝聚力要如何表現,對不起,我真是說不明白。然而,有時候就在那無形之間的一件小事,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心底。
例如我讀國中的時候,有一次計劃和同學到野外(阿姆坪)露營五天。預計出發那一天早上,父親意外從軍中放假回家。因為要離家幾天,我不得不跟父親講明這事。
聽到露營,父親劈頭就把我罵了一頓,什麼野外很危險、你們只是幾個小孩、晚上誰照顧你們……,總之,不管我怎麼說,他就是不同意。
我氣得要命,完全不理會他的警告,偷偷從後門溜走,到村門口的車站和同學會合。
沒想到,等車時遠遠瞧見父親大步走來。
我當場嚇得心裡是七上八下。
更沒想到,父親走到我面前,只是柔聲問我身上帶的錢夠不夠?
問完,父親從口袋掏出十元;我說不要,他硬是塞到我手中。
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很深,到今天都讓我難以忘懷。
什麼是愛?
什麼是支持?
那一天,我父親用一個很小的動作做到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