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文章的內容很長,所以分四次刊登。
假如看到一半你就有不同的意見,請暫且忍耐一下,等到四篇都看完全文以後,了解我完整的思想,再說出你的想法。
假如看到一半你就有不同的意見,請暫且忍耐一下,等到四篇都看完全文以後,了解我完整的思想,再說出你的想法。
親子關係是一個我想了很久的話題。
拖到今天才動手,是始終懷疑自己的觀點未必正確。
如果不正確,如何有資格談這個話題?
事實上,截至目前為止,我還是這麼懷疑自己。
可是,再不動手,可能永遠不必動手。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很複雜,沒有絕對對錯的話題。就好像領導統御,那是一門「因人而異」的藝術,沒有「一以貫之」的絕對法則。
因而本文所言,可能你會有不同的意見;甚至哪一天遇到某些事,讓我經歷了新體驗,連我自己都會有不同的意見。
不過,那又有什麼關係?
反正說出來,一方面算是自我檢討,一方面對讀者可能有所幫助──沒人受害,何樂不為?
我們這一代出了什麼問題?
想過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嗎?
這一代的年輕人,很大一部分和父母(也就是我們)處不好。
好或不好,是一種比較。
我們小時候,不管兒女多麼叛逆……,甚至當了流氓混太保,也沒人敢和父母頂嘴。那年頭敢和父母頂嘴的兒女少之又少,至於與父母動手相向,我更是從來沒聽過。
想當年父母是如何管教兒女?
甩耳光、打屁股是家常便飯;頑劣一點,再碰上凶悍一點的父親,吊起來打都有可能。
記憶最深的一次,二哥高中的時候,有一天不知犯了什麼錯,父親氣得拿竹棍打他。父親力氣很大,竹棍被打斷了幾次;打到後來竹棍太短,父親扔了繼續用手打。
縱然打得如此之凶,二哥從頭到尾只是蹲著,動也不敢一動。
想到這件幾乎是四十年前的往事,即使到了今天,我心裡仍然有難過的感覺。
這就是那年代最典型的管教方式。
這種管教方式中國人美其名曰:棒下出孝子、不打不成器!
請問我們這一代,小時候有幾個沒被父母親打過?
當年我們身為兒女,被父母打大了。如今我們「晉升」為父母,請問:有幾個敢用這種方式管教兒女?
兒女還小,力氣不大的時候或許還可以。等到了高中或大學,試試看,動手打兒女會有什麼後果!
如果兒女只是轉身就跑,那還是好的,算孝順了。
如今大部分的兒女敢和父母頂嘴、對罵,甚至和父母對打。
或許你的兒女很孝順,從不如此。
那就要恭喜你了。
可是,我現在討論的是現今社會大部分的現象。
記得小兒子在讀國三的時候,有一天帶了五、六個同學來家裡玩,一直玩到晚上,還要留下用餐。
我和老婆準備好了飯菜、擺好了碗筷,叫他們下來吃飯。
有一位同學大概肚子餓,聽到我喊「下來吃飯」就出現在一樓。先到客廳開了電視,選了自己想看的頻道。接著走到旁邊的飯廳,毫不客氣地一屁股坐在主位,拿起碗筷一個人就吃了起來。
整個餐桌就他一個人──這畫面看得我暗暗搖頭!
再看他吃飯的姿勢──把椅子略向後拉,為的是能翹起二郎腿、側著身子歪著頭,邊吃邊看遠在客廳的電視。
我實在看不下去,走到客廳關了電視。
沒想到,他居然大喊一聲說:「別關,我要看電視。」
若不是那一天是小兒子第一次帶同學回家,我鐵定轟他出門。
後來等所有同學都走了,我很嚴肅地告訴小兒子,那位同學犯了什麼錯,並要求他永遠不要再帶那位同學來家裡玩。
再看他吃飯的姿勢──把椅子略向後拉,為的是能翹起二郎腿、側著身子歪著頭,邊吃邊看遠在客廳的電視。
我實在看不下去,走到客廳關了電視。
沒想到,他居然大喊一聲說:「別關,我要看電視。」
若不是那一天是小兒子第一次帶同學回家,我鐵定轟他出門。
後來等所有同學都走了,我很嚴肅地告訴小兒子,那位同學犯了什麼錯,並要求他永遠不要再帶那位同學來家裡玩。
現在孩子的言行,看得越多感觸就越深。
很顯然,我們這一代在管教兒女方面出現了問題。
出現了哪一些問題呢?
過度溺愛
毫無疑問,相信大家也會同意,現今兒女管教的第一大問題是父母過度溺愛。
說「父母」好像也不太對,嚴格地說,應該是長輩過度溺愛。
為什麼會過度溺愛?
比較起來,我們這一代遠比我們父母那一代生得少。
好比說我的朋友,大部分擁有四、五、六個兄弟姊妹。而這種「增產報國」的情操,在我們的下一代幾乎完全看不到。由於「少子化」,那稀有的幾個自然贏得長輩較多的關注;再加上物質環境的大幅改善,他們可以說是「要什麼,有什麼」。
講到這,我難免想起自己的童年,從頭到尾唯一擁有的玩具,是父親親手做的一把木劍。
至於我兒子呢?
不要說是一般玩具,即使是丟棄的電動玩具,也需要用大紙箱來裝。
由於長輩過度的溺愛、予取予求的物質環境,讓這一代大部分的年輕人養成好逸惡勞、唯我獨尊的個性。尤其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獨子,這問題特別嚴重。
幾年前我到杭州旅遊,中餐在一家高檔海鮮火鍋店用餐,鄰桌坐了七個客人,看他們的互動,關係應該是外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,以及獨子。
那個獨子大約七、八歲,長得白白胖胖的,用餐的全程都在耍脾氣。旁邊的六個大人沒有一個例外,個個用盡了心機討他的歡心。可是,這個小霸王動不動就發個脾氣。
由於這渾小子的聲音太大、動作太霸道,難免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我不時瞪他一眼,同時心想:如果這是我的兒子,鐵定一巴掌打得他跪在地上!
去他的,吃什麼火鍋,我讓他吃屎!
看到他,以及他身旁六個唯唯諾諾的大人,我忽然明白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。
不久以前,一位大陸留日學生,返國時在上海浦東機場見到母親,一開口便抱怨為什麼延誤最近的生活費?
他留學日本五年,每年花費三、四十萬元(人民幣,本段皆同),其中包括每月房租一萬兩千元,每學期學雜費八萬元,全靠母親一個人七千元薪水支應。由於負擔太大,母親不得不向親友借貸。五年的時間,能借的都借完了,沒辦法,只好請兒子以後自己打工賺錢繳學費。
聽到要自力更生,這位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當場大怒,從托運的行李箱中拿出水果刀,在大庭廣眾之下朝母親腹部刺殺九刀,傷勢嚴重到連胃、肝都刺破了。
若非幾位外國人見義勇為,當場奪下凶刀,還不知這位逆子何時才會收手!
看到這則新聞,你有什麼感想?
對兒女「予取予求」的溺愛,是「最最最」錯誤的管教方式。
在溺愛中成長的兒女,不單和父母的相處會有問題,等到他們日後當了父母,和自己的兒女相處也會出現問題。甚至他們的人際關係,全都會出現問題。而所有問題的根本原因,是他們習慣唯我獨尊的思想!
再講白了,就是太自私,凡事只考慮自己;而且更認為他身旁所有的人,都應該以他為中心去思考所有問題。
大陸留日學生的案例,錯在誰?
沒有小孩天生自私,全是父母的管教方式出了問題。也因此,看到類似的案例,先別罵小孩,因為罪魁禍首是父母。
由於罪魁禍首是父母,說他們「罪有應得」不也有幾分道理?
你是這種父母嗎?
先別回答「不是」,不妨看看以下五個問題:
一、你有幾個兒女?如果只有一個,你是第一高危險族群。如果有兩個以上,但只有一個兒子,而家人又重男輕女,也要小心啊!
二、對於兒女提出的要求,特別是物質方面的要求,好比說小時候想要什麼玩具,長大以後想要什麼手機,你不太考慮他是不是有需求的必要,而是單方面地看你自己的經濟能力──只要能滿足他,就盡可能做到。
三、凡事不太問「誰該做」,也不太想「這是誰的事」,總之,你因為怕孩子做不好,或是擔心他遺漏了什麼,所有事情都會主動幫他打點準備。例如考試以前幫忙復習、幫忙準備要用的文具證件,或是他的房間太亂,你會幫忙收拾整理。
四、目睹孩子犯錯,你覺得應該糾正,卻不想破壞當時的氣氛而忍著沒講。甚至會站在他的立場,為他的錯誤找理由,像是「他還小嘛」、「他心情不好啦」、「他不是故意的」……,管他什麼理由,自己就在心裡原諒了他。
五、當孩子的欲望無法滿足,隨著年齡增長,他的反應有越來越激烈的現象。例如小的時候是越哭越大聲、越鬧越彆扭,大了以後漸漸轉變成賭氣、頂嘴、對罵、拍桌子、砸東西,最後是出手打人。
前述五個問題,二、三、四具備模糊的空間,有的時候不容易認定。請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一、五。
這兩個都是立竿見影的問題──有就是有,沒有就是沒有。
假如你符合問題一的條件,請靜下心來,客觀地回想孩子從出生到今天,當他的要求被拒絕,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否有越來越激烈的現象?
假如有這種現象,不要懷疑,你是失敗的父母,管教方式有問題。
或許你想反問:父母關心兒女乃天經地義的事,照你這麼說,我們要如何做才好呢?
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來回答你。
我的大兒子活潑外向,熱中音樂也會彈吉他,有一次為了看某歌星的演唱會,特別趕到台北,在寒冬中排了一整夜的隊,就是為了買演唱會的門票。
幾天之後,用餐時我和朋友談到這事。
正巧,那場演唱會由朋友的公司舉辦,他客氣地表示:「下次要演唱會的門票,跟我講。即使不是我們公司主辦,大部分演唱會也會送我貴賓票。反正都要送人,給你幾張沒關係。」
貴賓票都是特別好的位置,很誘人啊!
剎那間我有點心動,繼而一想,婉謝道:「就是要讓他排一夜的隊,他才懂得珍惜,也會了解凡事都要付出。」
明白嗎?
他的事就是他的事,他的人生要他自己走過才算數!
徹夜排隊有什麼不好?有一天當他老了,回憶起來,不會覺得有趣嗎?
孩子的事不必多管,不過,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可不管。
不見得是罰他、罵他,或是疾言厲色地糾正他,即使是柔聲說一句:「你這樣是不對的」,也要及時說出來。
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什麼是對、什麼是錯,可以避免他日後犯下更大的錯誤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