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

最強大父母

    不久前在《中時電子報》看到一篇文章,談的是兒女教育問題。由於和我的理念類似,因而今天借題發揮,一方面宣揚作者的理念,一方面發揮自己的專長――把作者的長篇大論歸納成兩個重點。

首先請看這篇文章。

 

《最強大父母是這類型》

By:黑幼龍

對孩子包容,真的不容易,但事實證明,父母越有包容力,孩子的責任感就越強。而孩子成人後,也會包容、尊重別人,因而更受歡迎,更健全、喜樂。

如果你問我,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,一定認識很多父母,最佩服什麼樣的父母?

我會說:我最佩服有包容力的父母。他們真了不起,也真不容易。

若是孩子對你說,他不想念大學,你會怎麼回答?

如果你是位醫師,很希望學業成績相當好的兒子能繼承事業,但他卻對哲學感興趣,你會怎麼辦?

我還遇過一位媽媽含著淚怨嘆,她那小四的兒子太會下圍棋了,好像是五段的棋力。但她還是擔心孩子的前途,以後該怎麼辦?

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?

父母也可以分成好幾種類型:

有一種舍監型的父母,一天到晚要求孩子幾點上床、幾點起床、幾點吃飯、幾點做功課。有一位承認,她還會盯著孩子的刷牙時間,看有沒有滿三分鐘。

有些父母屬於將軍型,常常發號施令,嚴厲無比,常常大聲吼叫,孩子看了就怕。我想我們很多人當年的父母,就是將軍型的。他們很多都是好人,都很愛孩子,也都認為嚴格管教是為孩子好。但真是如此嗎?

還有導師型的父母,常常跟孩子談大道理,諄諄教誨。但是孩子,特別是青少年階段的孩子,聽進去了沒?或者信服程度如何?那就不得而知了。

我最賞的父母――園丁型

我最欣賞的是園丁型父母,他們會認真的播種、澆水、施肥。有時要澆灑些農藥,清除病蟲害,然後靜待開花。

好園丁不會揠苗助長,因為每一種花綻放的時間不一樣;好園丁不會硬將康乃馨種成玫瑰花(也不可能)。更重要的是,每一種花都有它的顏色、成長期,不同的花需要不同的培植方法,好的花需要很多水分,有的花需要的是日光……,養小孩也一樣,甚至比養花還要複雜且多樣。

天底下沒有一樣的兩個人,即使是雙胞胎,每個人的個性、興趣、特長,甚至價值觀都不盡相同。再者,孩子成長過程的速度也不一樣,因此,用同樣的方式管教或要求,真的是兩敗俱傷。

反過來說,能包容自己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父母,才是有福,相對那真的需要很大的功力。

有包容力的父母不會要求孩子成為自己翻版。他們不會拿自己孩子去跟別人比較。也不會問哥哥,弟弟能做到,為什麼你不能?他們更不會一天到晚緊迫盯人。

包容孩子的決定,不容易

我住在美國加那段期間,鄰居的一位女孩決定高三畢業後就不上大學了。她爸爸因為此事感到心煩,還問我是否可送女兒去台灣一趟,讓她再重新想一下。

我的大兒子黑立言與這女孩曾是學校同學。他說她不但功課好,而且是加州Cerritos中學學生會會長,不管要申請任何大學都會被錄取,甚至哈佛大學都可能。

但這位鄰居父親,最終還是尊重女兒的決定,沒有要她去上大學。據我所知,這女孩高中畢業後就到一家購物中心工作,也搬離家中與朋友共住一間公寓,而她父親完全接受這些決定。

要做有包容力的父母,真的不容易。但經過一些練習與分享,有時是天人交戰,後來真的可以做到。

兒子想進演藝圈,我沒阻止

新竹有位卡內基訓練學員本業是醫師,自己有一家診所。受訓期間,分享近來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時,是尊重兒子決定:選擇牙科。這位醫師說,他兒子分數成績本可以選擇醫學系。言談間,聽出這位醫師有點心有不甘,但我想將來他會有一定程度的慶幸感。

其實,我也有過類似經驗,那是我的小兒子黑立行,他進了史丹佛大學後很想選戲劇系,我沒有說不,接著奇妙的事情發生了。他幾經掙扎,到了三年級時,自己選擇了機械系。

但他的明星夢並沒有消失,畢業後就到處想辦法進入演藝圈。我真的一點也沒阻止他。經過一年走投無路的際遇,最後還是帶著責任感,回去念機械研究所。

父母越有包容力,孩子的責任感越強。孩子成人後,也會更尊重別人,更包容周邊各式各樣的人,因而更受歡迎,他自己也更健全、喜樂。

青春期孩子最需要你的包容

談到這裡,你可能問我,要如何培養這種包容力?

我的回答是,包容力多半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最需要,這段時期與他們互動越多,互相了解的機會也就越多。例如:與他一起看電影,讀同一本書,然後分享彼此的心得。或一起去聽場演講,回家後問他幾個問題,討論一下觀點。當然,這時最重要的是,不要急著批判,要做一位積極的聆聽者。

 

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,覺得有道理嗎?

基本原則――包容孩子――我完全同意,但作者講得太複雜了。好比說「與他一起讀同一本書,然後分享彼此的心得。或一起去聽場演講,回家後問他幾個問題」,這是容易的事嗎?

對於我,一年難得幾天在家的職業軍人,根本不可能。

就算有時間,能夠「和孩子讀同一本書,然後分享彼此的心得」,也是高段技巧,有時愛之適足以害之,因為「過度關心」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。

再例如文章談到一個例子,一位十分優秀的女兒,高中畢業後放棄升大學,到一家購物中心工作,也搬離家中與朋友共住一間公寓――看到這案例,你的感覺是什麼?

我的直覺反應是她的父母「過度關心」,女兒感到壓力太重,受不了,這才「搬離家中」。

如何正確教育兒女,十分錯綜複雜,又因每個孩子都不一樣,所以普天之下找不到一個「標準」的方法。如何在千變萬化之中,歸納出幾個簡單的原則?

我有三個小孩,如今都已成年,而且「極其獨立」,一家人相處和樂融融,只要有時間,會聚在一起吃飯、聊天,每週六晚上共同看一部電影。孩子和我或許還有點隔閡,但是和他們的媽媽,幾乎是知無不言、言無不盡。我這一輩子從不曾感覺三個孩子何時進入「青春叛逆期」。我們家對兒女的教育方式,不敢講「典範」,但絕對值得為人父母者參考:

一、尊重孩子

作者使用「包容」兩字,隱含了「忍耐」的層分。

為什麼要「忍耐」?

因為你覺得孩子的決定是一個「錯誤」。

其實,錯不錯誤是從你――父母的觀點來看,不是孩子的角度。

即使真的是錯,別忘了「人生唯有走過,才知河的深淺」。

若不信,請仔細回想自己的一生,何時讓你大澈大悟?

不是成功,而是失敗的時候。特別是重大挫敗、付出慘痛代價的時候。

不讓他自己走過,如何能夠成長?

假如能尊重孩子的決定,緊接著而來的,定然是養成孩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――不必懷疑,百分之百的因果關係。

二、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

什麼是溫暖的家?就我看,只有兩個條件:

1.      尊重孩子:此點已如前述。

2.      夫妻相互尊重:做到這一點的條件,又是一個「錯綜複雜」,但檢視的標準很簡單:夫妻是否經常鬥嘴吵架?

我們家……,不好意思,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,但以下所言字字為真:我這一生,不曾見過老婆訓斥(不管大聲或小聲)孩子,更別說出手打孩子。至於我和老婆,戀愛期間從不曾鬥嘴,婚後吵架的次數屈指可數。

請回頭看以上兩個條件,困難嗎?

若能做到,兒女教育八、九不離十,長大後雖不敢保證為國之棟梁,但不會讓父母憂心,更絕無可能成為社會寄生蟲。

兩條件缺一,其餘再盡心盡力也是惘然。

 


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

我兒比我強

    幾天前,我在臉書分享大兒子參加黑客松比賽再度得獎的消息。

說「再度」還有點保守,其實是得獎常勝軍。

大兒子的專長是AR。什麼是AR?我有點外行,反正是比較先進的軟體設計,結合了電腦動畫與虛擬實境等。

臉書為了推廣類似活動,每隔一段時間便舉辦國際「黑客松」比賽,選手透過網路報名,作品動輒逾千。

這不是立竿見影,有參考標準的比賽。好比跳高,你跳一米七五,我跳一米七三,那沒有講,沒有模糊的空間,你贏,我輸。

黑客松比的是「藝術設計」,好比繪畫,若參賽的作品超過一、兩千件,決定誰第一、誰第二……,是容易、客觀、公平的工作嗎?

在我來看,得不得名、得第幾名,幸運占了不低的比率。本來審美就是一件主觀的事情,我喜歡,你討厭,由不得人。

我一直這麼認為,國際比賽,選手逾千,比的是「沒有絕對參考標準」的藝術,怎麼可能誰出類拔萃,經常得名?

沒想到真有這麼一個人,那就是我的大兒子。

去年FB舉辦四次比賽,大兒子得獎三次,兩次第一,一次榮譽獎。加上幾天前再拿第一,大兒子已是連續兩次獲得第一。

FB黑客松比賽,每次分四組,每組只取一、二、三名各一,以及榮譽奬三位。獎金依序為一萬、七千五、五千,以及一千美元。

最近五屆比賽,大兒子單單是獎金就拿了三萬一千美元。

看到臉書分享的好消息,某位朋友親自打電話,誇讚我教子有方,各種溢美的言詞說得我暗暗慚愧,只好對他實話實話:我沒有教他任何東西,這輩子對他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「不管他」,讓他在無憂、無懼的環境中自由自在成長。

假如你看過我以前的文章,曉得我如何與兒女相處,肯定會清楚我曾經十分猶豫,腦海不時閃過:我是盡職負責的好父親嗎?

隨著時間過去,看著兒女成長,如今我越來越確定這種教育方式是正確的。

為什麼?

別講道理,看結果。

我有二兒一女,如今都已獨立,生活全然自主,無須父母操任何心。除此以外,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從不曾叛逆,家人相處始終和和諧諧,我幾乎記不得「誰跟誰生過什麼氣」,更別說吵架。每個人回到家,保證都不會有任何壓力。

假如你認為我是父親,能言善道,個性又強,當然沒有壓力;或許我的兒女有壓力,只是我麻木,沒有察覺。

若你有此想法,那就大錯特錯。

我們家人聚在一起,大部分時候我是一個聽眾。

能言善道的都是我的兒女。

我這一輩子很少跟他們講道理。家人聊天實在有誰在講什麼道理,通常是他們教訓我,因為談新知識,我落伍;談社會,我不了解年輕人;談人生,這是什麼年代啦?

你看,我能跟他們說什麼道理呢?

別因為如此,以為我會有失落的感覺。

早年我還年輕,與父親相處也經常是我在講道理。有一次講得父親動氣了,不悅地問:「你是我兒子,跟我講什麼道理?」

知道我如何回答嗎?

我說:「你兒子比你強,不是好事嗎?難道你希望你兒子無能,天天聽你教訓?」

今天我的感覺一樣:我兒比我強,有何不好?


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

老爸102歲

      最近看了一部影片簡介(如文後附錄),是印度片《老爸102歲》,內心頗有感觸,寫出來和大家分享。



如果你為人父母,會如何教育兒女?如何與兒女相處?

以上兩個都是人生的大哉問,不容易回答,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。我也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楚,不過,以下兩個生活實例可以看個大概。

小女兒目前在台北工作,每天早上搭九點左右的火車上班,晚上八、九點回家。由於我家與桃園火車站有一段距離,上班日的早上,都是我騎摩托車送她到火車站。

如果你是我,每當女兒該出門的時刻,如果仍不見她身影,會不會心急她可能上班遲到?為了避免遲到,你會不會敲她的房門,大聲提醒:「上班要遲到嘍?」

第一次碰到這情形,我本來想這麼做,然而再想想:遲到又如何?因而沒出聲,待在書房做自己的事,並抱定「絕不主動叫她」的原則。

之所以這麼決定,很簡單:她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!

錯過火車,上班遲到一次以後,她很清楚爸爸不會提醒她出門時間。於是從此自我要求,聽到鬧鐘鈴聲便起床,絕不敢偷懶。

講起來好像有點絕情……,或是最起碼,我是嚴苛的父親。

請再聽以下這件事。

我是家庭煮夫,不管上班日或假日,日日負責家人的中餐與晚餐。

小女兒回家時已過了晚餐時間,但每天必定餓著肚子,趕回家吃晚餐。

沒別的理由,因為我做的晚餐「遠比」外食豐盛、健康。

除了「遠比」,每天晚上我都會問小女兒:明天想吃什麼?

只要她說得出來,十之八、九我會做到(有時候市場買不到她想吃的菜;或是有,但不新鮮)。

除了家人晚餐,當天剩菜的份量必定夠裝兩個便當。

老婆與小女兒第二天上班的中餐,都是我準備的「愛心便當」。

別以為那是剩飯剩菜,有什麼好吹噓!

小女兒便當之豐盛、之可口,全辦公室皆知。同事羨慕不已,甚至有人提議:能不能我們出錢,請妳爸爸多做幾個便當?

我當然沒答應。不過,偶爾剩菜的份量過多,多到幾天也吃不完,小女兒會「一傢伙」帶到辦公室請同仁分享。

一葉知秋。與兒女相處,我的大原則是:

一、     提供溫暖、無憂、無懼的居家環境。

二、     培養兒女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。

說簡單,不簡單;說難,也不難。

做與不做,只在一念之間。

假如你不同意,以下這段影片簡介或許能給你不同想法。片長八分鐘,希望你能花點時間看一看,再花點時間想一想。 

附錄:《老爸102歲》影片簡介


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

父子連心

昨天晚餐,吃到一半,大兒子突然宣布,他已和女友到法院完成結婚登記。
他講話的態度非常淡定,卻聽得我一口飯差點沒噴出來!
這是人生重大事件,事前我不知,老婆不知,甚至他們也可能是臨時起意,所以有可能老天爺也不知。
這就是我的大兒子。

這不是叛逆,是超級獨立。
我家的兒女都如此,從小在自由的環境下成長——想學什麼、玩什麼、做什麼……,我與老婆從來都不干涉。
不要懷疑,不管他們做什麼,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,自己負責。
我們這個家,父母的責任是什麼?
提供一個「溫暖、無所缺」的成長環境。

坦白說,很長一段時間我內心十分猶豫: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或錯?如今可以肯定地說:若要孩子養成獨立的個性,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。

我的大兒子十分獨立。
我的小兒子也不遑多讓,好比說他八年前就業,去年辭職,之後在家自力撰寫遊戲程式,從來都是「做完了」才告訴家人。
至於去年才從大學畢業的小女兒,遊歷過的世界已「遠超過」我這個六十二歲的爸爸。去年她甚至獨自到越南自由行二十多天,沿途騎單車、摩托車,搭公車、火車,住民宿……,一路從南越玩到北越。

雖然誇讚兒女獨立,但結婚這事總牽扯到雙方的家人,身為父親的我,不生氣嗎?

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驚奇,但接著就大笑幾聲,然後說出內心的感想:「我們真是父子連心啊!」
為什麼?

首先,那天的中餐和晚餐出奇的豐盛。
講一道中餐的菜——炸蝦,你會明白。

那天清晨去傳統市場,經過魚販,看到很少見到,還算新鮮的冷凍明蝦,體型有如波士頓龍蝦!
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巨大的明蝦,臨機一動買了八隻(中餐八人用餐),總價台幣兩千七百餘元。
單一隻明蝦的成本約三百五十元,再去頭、剝殼,經過複雜的處理,油炸成金黃香脆的大蝦,如果在餐廳,你認為收費多少才合理?
這只是中餐的一道,其他是清蒸龍膽石斑、獅子頭、橙汁排骨、酸菜白肉鍋、烏魚子。
至於晚餐,由於用餐人數減到四位,菜的質與量都有減少,但也有香根炒豆乾肉絲、香菜蒜泥白肉、生菜裹「炸腐皮蝦卷」、清炒四季豆,以及薑絲清煮的龍膽石斑「魚頭湯」(很大的龍膽石班,魚頭有排球那般大,魚身的一段做成中餐的清蒸魚)。
晚餐的菜色雖比不過中餐,但特別開了瓶我從西班牙買回的紅酒,口感不錯,連平常不喝酒的老婆、大兒子、小兒子,三個人都各喝一杯。
這是父子連心的第一點——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!



至於第二點,我當年結婚,為了一連串的習俗、儀式、婚宴等,搞得焦頭爛額。
結過婚的人,想必都清楚我的感覺。
那時我心底有一個強烈的欲望:好希望直接到法院辦理公證結婚,兩個人從此一起過日子,其他與「一起過日子」無關的雜事,什麼都不要做,什麼都不要管。
可惜,當年我沒有勇氣。
如今,大兒子幫我實現了。
這就是父子連心的第二個證據。

講父子連心,實在是大兒子與我有類似的人生觀。
我不知道這是正確或錯誤的人生觀,但總而言之,我支持他的決定,並順道在此宣布:
我的大兒子於2020216日結婚了!

最後請大家看一段影片,如果你關心「兒女教育」的話題,請務必仔細觀看:

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

道歉與讚美

首先請大家看一篇網路上的文章:

《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讚美》
黑幼龍(採訪整理  蘇岱崙)
  我們家有一件很遺憾的事,我的父母到晚年分開了。我媽媽前往美國,我非常了解她受了我爸爸一輩子的脾氣。爸爸很大男人主義,憤怒、愛發脾氣,我一直想,他們真的很可惜,孩子都已經長大,也小有成就,他們卻分開了。我爸爸如果會向我媽媽道歉,例如說一句:「對不起,年輕時讓你受了很多苦……」,以我對媽媽的了解,她百分之百會回頭、一筆勾銷,可是我爸爸就是說不出口。
  今天不只是老一輩說不出口,年輕人恐怕也是,好像向人道歉是多麼丟臉的事。如果當爸媽的,孩子只要能承認自己的錯誤,你馬上抓住機會讚美他、稱讚他好棒,「道歉」就可能變成他性格的一部分,這對他的未來工作、家庭、交友,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承認自己錯誤是很棒的美德
  有一次我女兒的三個朋友來我家玩,當時老大八、九歲,老三四、五歲,他們都坐在我的跑步機上,第二個孫子Andy大約六歲,他調皮搗蛋,把跑步機的開關扳開了,結果跑步機一啟動,兩個孩子就翻了,頭撞到牆壁,也磨破皮。
  大人看到,趕緊關了跑步機,把孩子抱到房間床上塗藥。這時我看到Andy在那兒垂頭喪氣、自言自語,用英文小聲不斷地重複:「It’s my fault……(都是我的錯)」;我當時蹲下來對他說:「Andy,能承認自己錯誤是很棒的美德,很多大人都做不到,你是怎麼做到的?」
  他抬起頭來看看我。
  後來我繼續看報紙、看電視,他就一個人低著頭慢慢走到臥房,看到他的手足躺在房間,哽哽咽咽地說:「剛才是我不對,我要跟你們道歉……」,講了兩句就忍不住「哇」大聲哭出來了,我女兒趕緊過去抱著他,安慰他說沒關係。
  我感觸很深的是,若這種機會多幾次,這個孩子未來會是一個能道歉認錯的人。
  我第二個兒子黑立國讀中學時很會修理馬桶、電器等東西,我當時常常讚美他說:「家裡有你真好。」另外三個孩子都不會,也不做。當時他功課並不好,只愛運動,但是我們並沒有要求他的功課一定要如何。
  他後來讀醫學院,當了醫生,或許就是小時候對他的鼓勵、讚美,讓他沒有喪失自信心。
  給小孩最大的禮物是,在他有好表現時就給他讚美,而不是只肯定念書的成就,這對他一輩子都有好影響。每個孩子都不同,父母要把握他的優點,真心讚美他,紮紮實實做到「給予真誠的溝通與感謝」。

責備的話語最傷人
  另外一個故事是,黑立國小時候曾經在美國的大賣場,順手牽羊拿了一副手套,並沒有放進採購籃裡結帳就出來。賣場裡的警衛一路跟蹤他到門口,一出門就抓住他,很凶地說:「你不准再踏進來。」我太太當時處理完,回到車上,趴在車子方向盤上大哭。
  事後我太太問他,為什麼想偷拿手套,他說因為見過同學從賣場拿走一些東西,都沒被發現,自己也想試試看。不過事情發生後他非常懊悔,太太知道他知錯,也不再提起這件事。
  發生這件事的時候我不在美國,後來我從台灣去看孩子,對每個孩子又摟又抱,也不特別再提這件事。後來黑立國事後寫下來,說他覺得好奇怪,說我好像完全沒有發生過這件事一樣。
  我真的沒有罵他,沒有說一句傷害他自尊的話。
  我第一次看到老大黑立言枕頭旁放著一包菸,當時他大一。我第一句話就跟他說,我十五、六歲就抽第一根菸,比你還早了四年。我告訴他,菸害死我了,當時書也讀不好、窮途末路,後來戒了很多次非常痛苦,他們也看到我戒菸的慘樣子,結果他再也不敢抽了。
 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,有很多方式提醒他,但就是不要過於批評、責備,責備時的話語是最傷害人的。

實用提醒
  讚美絕對不能是假的,虛假的話一被聽出來,會更糟糕。卡內基(Carnegie)說,虛偽的讚美是一張偽鈔,會回來找你的麻煩。讚美的時候也不應該有附帶條件,不要說:「你好乖,我喜歡你,快去做功課了!」
 

以上就是網路流傳的文章,看完以後有什麼感想?
其實說穿了,整篇文章的重點只有兩個:
一、    勿吝於讚美。
二、    要勇於道歉。

再濃縮一下,兩個重點可以簡化成一個原則:請發揚「口惠」的精神。
口惠就是動動嘴巴──無需動手做什麼事,更不必掏皮夾付什麼錢。
中國有句古諺:口惠而實不至。
翻成白話就是:光講好聽的話,實際上卻沒有做什麼事。
「口惠而實不至」是一句負面的話,有挖苦人的貶意。即使如此,我仍然以為做人處事應多多發揚口惠的精神。
因為言語的力量無遠弗屆,往往就因為多了一句話或少了一句話,原本緊繃的氣氛得以舒解,原本疏遠的關係得以親密。
是,有可能就因為一句話,人與人的關係會出現重大轉變──想清楚這道理,你還吝於讚美、怯於道歉?
希望從今爾後,我們能相互鼓勵,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三件事情:
一、    親友有好的表現,應發自內心地說幾句讚美的話。
二、    親友犯錯,且已知錯,不管什麼情況,都不要再責難下去。
三、    自己犯錯,請勇敢負責地向別人道歉。

試試看,假如能做到以上三點──全都是「實不至」的口惠,你必然可以大幅開拓自己的人際關係!

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

引導與要求

  不久前談兒女的教育,我長久以來的觀點增加了一項──巧妙地引導兒女,逐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。
  今天要特別說明「引導」的重點。
  華人父母如果認為自己盡職,十之八、九都是要求,不是引導。
  要求什麼?
  少玩、不准看雜書、陪兒女一起寫家庭作業、督促他們全力準備考試、考好成績、進入一流學校、學習各種才藝,好比舞蹈、彈琴、繪畫、外語……,不僅花錢,而且費心費力,因為父母必須帶著兒女奔走於不同的補習班。
  多少華人小孩是在前述環境中成長?
  這種教育方式訓練了一堆精於考試的優秀學生,像理查.費曼的巨匠級學者卻是鳯毛麟角。
  如果不同意,請問華人超過十三億,如果參考全球人口比例,獲得諾貝爾獎的機率應該有多高?
  結果呢?
  截至二○一六年為止,諾貝爾獎得主總計九一一位,其中華人只占了十二位。
  再假如撇開「和平」與「文學」兩類獎項,其餘和科學有關的得獎人,沒有一位是土生土長的華人。
  土生土長的意思是:從出生到得獎日,從頭到尾都處於華人圈。
  顯然不是我們華人教育出了問題,就是我們不夠聰明,或是不夠努力!
  華人不夠聰明嗎?
  假如你具備歐美求學經驗,肯定會了解,華人學生擁有出類拔萃的成績表現。
 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用「出類拔萃」這四個字來形容。
  例如我獲得碩士那一年,波士頓「大學部」前三名畢業生全是華人。而我就讀的軟體工程系研究所,幾門較難的理科課程,我的表現也是遙遙領先其他同學。
  我不單沒有一丁點懷疑,根本是信心十足,華人的智商水平世界一流。
  那麼說,是我們工作不夠努力嘍?
  假如你熟悉西方人的生活方式,必然能體會大部分華人都有工作狂。
  好比說二○一○年,法國僅僅因為把退休年齡的下限從六十歲提高到六十二歲,全國便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風潮,甚至引發多起集體暴力事件。
  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華人社會,那可能有什麼結果?
  恐怕不單不會有人上街抗議,私下還會開派對慶祝。
  雖然華人既聰明又努力,但是土生土長的華人,獲得與科學有關的諾貝爾獎項卻是零──這說明了什麼?
  華人的教育方式出了根本的問題,就是只能訓練精於考試的優秀學生,巨匠級學者卻是鳯毛麟角!
  優秀學生和巨匠級學者的基本差異在哪裡?
  優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考試──莫可奈何、不得不。
  巨匠級學者是主動地探究學問──發自內心、出於興趣。
  兩者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
  開始的時候都在努力做學問──差之毫釐;然而最終的目的,一個是希望獲得好成績,一個是鍥而不捨地追逐事實真相──失之千里。
  我看過許多歐美偉大科學家的傳記,發現他們很大一部分自小就在家裡擁有個人實驗室。
  相對於我們華人呢?
  我不得不好奇,為什麼他們對基礎科學擁有如此高的興趣?他們又是哪來的時間與精力,在處理繁重的課業之餘,還能從事和成績毫不相干的實驗?
  百思不解的問題,直到我前往美國讀研究所,親身體驗美式教育,回國後再比較自己思考能力的改變,這才找到可能的答案。

  現在談一談我在美國的求學經驗。
  一九八六年我前往美國波士頓大學,想要獲得碩士學位,學校僅要求三十六個學分。
  什麼是學分?
  如果一門課每週上課一個小時,修完一學期就可以獲得一個學分。
  又因為上課一週有五天,每天八小時──如果全拿來讀正課,一學期就可以獲得四十個學分。
  此外,波士頓大學還有夜間課程(兩小時)、暑期班(可修三門課),能夠想像兩年的碩士課,只須取得三十六個學分,從中國學制的觀點來看,是多麼輕鬆嗎?
  真輕鬆嗎?
  別開玩笑了,那是我這一生最用功的兩年。
  上正課的時數雖少(每週十二到十五個小時),但家庭作業多半非常難。
  舉一個例子。
  有一天晚上,為了一題家庭作業,我左思右想盡夜未眠;直到第二天天亮,學校圖書館開館的時候,我第一個衝進圖書館,找了三、四本書籍,一直查到中午才找到答案。
  這樣的經驗在你的求學的過程中,可曾碰過一次?
  請注意,那不是寫一長篇作文,或交專題報告,而僅僅是理科的一道計算題。
  波士頓大學求學期間,許多家庭作業的答案都不在教科書之中。
  教科書只有解答的「引」,老師也只教授解題的基本原則,學生必須自己思索,並想盡手段找出解答的方法。
  不像在國內,名師教的都是「解題訣竅」──看到這類型題目就套那個公式、那類型題目就套這個公式……
  為什麼要套用這個公式──假如學生如此問,得到的多半是:問那麼多幹什麼?
  正確解題、得到分數才是重點,其他有什麼重要?
  也因為做學問只在「求解」,而不注重「為何如此」,所以華人學生多半是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」──知道事情的結果,卻不知道造成結果的原因。
  不要不承認。
  學過微積分吧?
  想一想當年你花了多少時間、耗費多少腦力學習微積分,到今天為止,實際生活當中,可曾使用微積分幫你解決一個問題?
  如果一個都沒有,當年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不全浪費掉了?
  另外,學生時期你花了多少時間背誦元素週期表,研究雞兔同籠問題、植樹問題、代數問題、方程式、微分方程式……,那麼多讓你苦不堪言的課業,對你後來進入社會又有什麼幫助?
  別說幫助,一旦離開校園……,甚至考試結束的那一刻,我們便把這些學問還給老師了。
  不是這樣嗎?
  華人學生做學問的目的就在求解、取得高分,其他全不重要。
  為了取得高分,老師必須不停地要求學生「背」:背公式、背定理、背專有名詞、背解題訣竅……
  至於美式教育,多半在引導學生思索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  這兩者造成的結果有何不同?
  舉一個我親身經歷,而且印象十分深刻的例子。
  想當年出國讀書以前,為了研究海軍戰術,我看過一則資料:一艘柴油潛艦可以封鎖的海域為一千平方海浬。
  當時我十分好奇:為什麼是一千平方海浬?
  我試著找出答案,但是沒想多久便得到:必然是美國經過無數的電腦模擬,再參考二戰時對日本、對德國,實際作戰所得到的經驗值。
  針對這種結果我能怎麼辦?
  只能「背」啊!
  所以一個戰術專家,第一特徵就是他背的資料多──某某規定在哪本書的哪一章、哪一節,內容又是什麼。
  同樣的問題──柴油潛艦封鎖能力,當我學成歸國派任陽字號兵器長,某次研讀戰術資料時再度碰上。
  那一次,我同樣好奇,不過這一次我能順著以下問題思索:

  1. 什麼是「封鎖」?
    封鎖就是水面艦畏懼,不敢通過的海域。
  2. 為什麼畏懼?
    因為海底藏了潛艦,可能使用魚雷攻擊我們。
  3. 如果海底藏了一艘潛艦在X點,水面艦想要通過這塊海域(圖一),潛艦可能遭遇的狀況,以及合理的反應是什麼? 
圖一:潛艦封鎖海域示意圖。
  (1) 針對X點,水面艦的航向可能偏右、偏左,或直接航對。
  (2) 如果偏右或偏左,潛艦不可能停在原地不動,而會在水下悄悄往偏移的方向運動。
  (3) 如果潛艦清楚水面艦的移動方向,前提是潛艦「聽得到」水面艦的俥葉聲。
  (4) 潛艦在多遠能夠聽到水面艦的俥葉聲?這距離容許潛艦有「幾小時」的反應時間?這時間潛艦朝單一方向移動,可能行進的最遠距離為何?
  (5) 潛射魚雷的有效攻擊距離有多遠?
  (6) 潛艦封鎖範圍=「X」點為圓心,以「潛艦移動最遠距離+魚雷有效射程」為半徑所形成的圓面積。
  再假如你清楚潛艦、水面艦、潛射魚雷的性能,便可得到潛艦移動「最遠距離+魚雷有效射程」大約是17~19海浬,因而以X點為圓心的「圓面積」就是一千平方海浬左右。
  請注意,以上數字是參考二戰時潛艦與魚雷的性能。
  今日潛艦的偵搜能力改善了(聽得更遠),航速更快,魚雷性能也大幅提升(打得更遠、更準),如今一艘現代化柴油潛艦能夠封鎖的海域又是多少?
  有興趣的海軍同仁不妨想想看。
    


  講到這,你能明白中、西教育的差異嗎?
  中式教育著重:按照老師教授的「解題規則」找答案。
  西式教育著重:按照老師教授的「邏輯方法」找答案。
  西式教育教導學生如何將一個複雜的問題拆解開來,讓它成為個別的小問題,然後分別找這些小問題的「子答案」──假如習慣這個方法,那麼不管問題有多難,關鍵都在如何將它拆解開來。
  再複雜的問題拆解開來,都會變成平易近人的小問題。
  然而習慣依「即定規則」解題的華人,一旦碰上沒遇過的複雜問題,通常反應就是束手無策。

  在美國接受兩年教育,讓我學到了什麼?
  除了撰寫程式的能力,更重要的是拆解問題的邏輯思想。
  好比說出國前遭遇某個問題,我只會從三、五個角度去找答案,然後很快就碰到一堵牆,之後便是:唉,這問題超越我的能力。
  獲得碩士學位,我思考問題的角度增加許多,也習慣於將複雜的問題拆解開來。
  講句內心話:雖然是同樣的我,但我強烈感覺自己「回國以後」比「出國以前」聰明許多。

  引導是啟發示教育,要求是填鴨式教育。
  啟發示教育老師提出「問題源」,學生有充裕的時間自我思考為什麼。
  填鴨式教育是不斷地給學生各種問題,不斷地進行大小考試,學生只能被動反應,日久便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。
  華人社會想要改掉填鴨式教育,講句實在話:難如登天啊!
  那牽涉到學生、老師、家長、教育制度、升學制度……,只要有一個環節沒有鬆開,改革便無希望。